今天特別訪問到八月考上PMP證照的台北班學員洪慈鎂,請他/她來分享準備PMP證照考試心得與相關經驗。以下為慈鎂的背景介紹與訪問摘要:
Q:首先恭喜您考取PMP證照,請分享一下這段時間您的PMP讀書計畫。A:首先,我認為如果可以跟上老師訂的讀書計畫,就是最好的讀書計畫。
但我因為工作緣故,一開始並沒有跟上結業後精讀進度,後來發現結業越久忘得越多,要重新讀起的困難度也是加倍再加倍。後來讓我重新跟上進度,我認為有以下關鍵:1. 觀念不夠熟悉的章節,我選擇有空位的班級補課,在已有基礎的情況下重聽,有助觀念釐清。2. 就算感覺前面章節內容都已經忘光光了,在最後一章精讀進度完成後,馬上進行前測場,因為前測場可以讓我客觀瞭解自己目前的程度,就算測驗成績不理想,但是每次都選擇最差的三章重讀,多做幾次前測場,就幾乎所有章節都重讀完畢了。3. 中間有很多時候會有讀不下去的感覺,這時候我就利用作筆記來加強自己的耐心跟印象。4. 前測場通過之後,基本觀念也建立的差不多,接下來我就針對ITTO跟老師給的考前重點,進行加強背誦。5. 模擬場沒通過時,要確實訂正做錯的題目,有需要背誦的地方就重新背誦,有觀念不清楚之處,要發問釐清觀念。
Q:請分享PMP證照考試技巧?(例如,應考時,有沒有甚麼特別要注意的事?作答的時間分配?電腦系統的操作?題目的難易度?得分技巧?臨場注意事項?)A:1. 作答時間分配:我平常做模擬場大約都2小時完成,正式考試時做了3個小時,我個人覺得時間算充裕,但是正式上場會變慢,所以平常模擬場需要較長時間完成的同學,一定要注意老師建議,保持一小時完成50題以上的節奏。2. 電腦系統操作:我覺得蠻好用的,沒甚麼問題,要多利用MARK的功能,來進行檢查。3. 題目的難易度:題目呈現幾乎全都是情境題,短題目非常少,感覺難度比模擬場高。計算題考法也跟課本不完全相同,不強調數字計算,以要徑法來說有些題目連計算都不需要,而是觀念要有變通,試題非常靈活,對於重要觀念都要瞭解而非只是套入公式。4. 得分技巧:平常對於情境題的檢討要確實,做錯的地方一定要發問,才能矯正觀念,對於考試將會非常有幫助,另外ITTO要盡量背,所有流程的前因後果也要釐清,對於用情境包裝的ITTO基本題才容易回答。5. 其他注意事項:考試時間4小時真的很長,前一天一定要睡飽。
Q:創新PMP課程兼具理論與實務的教學,不只為考證,也在乎實務應用,這樣的課程內容設計對您在實務工作上及PMP證照考試上是否有幫助?A:1. 在實務上:其實還沒有考上證照之前,我就已經覺得課程對於工作實務上的幫助很大,將專案管理的觀念帶進工作上,也很受上司的肯定。2. 在考照上:我只能說,請各位同學一定要按照老師的建議跟時程規劃讀書,是考上不二法門。
Q:創新PMP課程除了講師授課之外,還提供PMIS專案管理資訊系統與PMP模擬題庫系統的雙系統教學,您是如何運用這些服務協助您的PMP學習與PMP證照考試?A:1. 以我個人來說,模考系統非常重要,我其實沒有特別訂定讀書計畫,只是單純透過每次前測場測驗的結果,從自己比較不熟悉的章節進行重讀,只要前測場可以通過80%,就表示基本觀念都差不多了。2. 接下來模擬場就是透過錯誤題目的檢討來釐清觀念、有錯的地方就把課本或筆記拿起來重念,可以有效加深印象,並且加強考試臨場感,正式上場時較不緊張。
Q:市場上的PMP培訓單位眾多,請問您當初選擇創新PMP課程的原因,上完課後是否有符合您對PMP課程的期待?您是否願意推薦本課程,為什麼?A:聽完說明會後,發現創新PMP課程可以滿足我「重視實務」、「完整輔考制度」兩個重要考量,且上完課也很符合我的期待,之後我願意推薦給身邊其他有意報考的人。
Q:您對創新PMP課程或老師的任何建議?A:我認為課程很完美,周老師給予學生的不只是專業知識,更用身教展現出身為一個PM該有認真態度,我後來發現系統有增加「學伴」的欄位,其實一起唸書的同學也是考上的關鍵,建議大家可以組成讀書會互相討論與打氣。
Q:最後,請幫目前正在努力準備PMP考試的學員加油打氣吧!A:一定要聽老師的話,人人都絕對可以考上PMP。
但如果你跟我一樣一開始沒能跟上,建議一定要從「前測場」開始,不要擔心成績難看,勇敢的給它做下去,後來就會像「頭都洗下去了、只好撩落去」一樣,每次做完都從最差的三章、三章慢慢念,最後進度都會自然而然跟上的。大家加油!
台北場:每週四晚上7:30至8:30 地點:創新未來教室 (106台北市大安區瑞安街61巷1弄1號2樓) 填寫台北場說明會報名表 新竹場、台中場: 週一至週五歡迎來電洽詢 (02-66171766)
"PMI, PMP, PMBOK and the PMI Registered Education Provider logo are registered marks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