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特別訪問到十月考上PMP證照的台北班學員賴冠螢,請他/她來分享準備PMP證照考試心得與相關經驗。以下是冠螢的背景介紹與訪問摘要:
Q:首先恭喜您考取PMP證照,請分享一下這段時間您的PMP讀書計畫。A:一、 完成練習場:目標是將課本紮實的RUN過一遍,在腦中建立初步的PMBOK知識,並且針對題目做檢討。
二、 完成前測場:透過前測場100題的測試,可以瞭解自己對PMBOK的瞭解程度。藉由錯的題目及類型,檢視自己還不熟悉的地方。(舉例如ITTO沒背熟、公式不會用、對於某領域知識可能似懂非懂…等)
三、 完成模擬場:前測場到達80分,就去挑戰實際的考試狀況。四小時共兩百題的考試,份量是很吃重的,除了考驗耐心、穩定度,更能測試出實際的程度,務必準備充裕後再去做檢驗。
以上三點,都是依照老師的規劃及指導,一步一步地完成的基本工作。
更重要的是,因為這是一套範圍廣、知識多、具有厚度的知識。很容易看了前面忘了後面,務必每天讀。建議使用邏輯去思考流程,對於考試才會事半功倍,每天都要看ITTO、翻講義、準備一套自己的筆記,才能夠對PMBOK維持在高水平的熟悉度!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翻閱講義、查詢專案知識加、在PMIS系統中按下我要搜尋,或是GOOGLE搜尋,不要把問題留在心裡!
Q:請分享PMP證照考試技巧?(例如,應考時,有沒有甚麼特別要注意的事?作答的時間分配?電腦系統的操作?題目的難易度?得分技巧?臨場注意事項?)A:1. 放輕鬆、深呼吸、不要緊張,有助於穩定心情,發揮實力2. 四小時兩百題的考試,最差情況一小時一定要寫完五十題,每半小時注意答題速度。3. 題目的排版和電腦操作,和模擬場有部分差異。滑鼠沒有滾輪功能,要把卷軸點選後往下拉到底才能作答。4. 答題時先看最後一句(正式考試的排版,會把最後一句另外拉出來方便看),之後再看題目,就會知道大概在考哪個領域的知識,再回頭看題目,有助於不被情境題過長的題目誤導。5. 務必使用解題技巧:刪去法、兩個以上正確就選以上皆是、選極端不一樣的…,因為題目很長時間很少。6. 會有沒看過,甚至是無法抉擇的題目狀況,先選擇MARK或是跳過,每題不要耽誤太多時間,最後再重新回頭檢查。
Q:創新PMP課程兼具理論與實務的教學,不只為考證,也在乎實務應用,這樣的課程內容設計對您在實務工作上及PMP證照考試上是否有幫助?A:在實務工作上-周老師時常在講到某個知識時,分享過去在業界的經驗,更能有助於學生思考及理解,並且去聯想自己的工作經驗中,是否遭遇同樣狀況,而應該怎麼處理會更好?課程中也不乏實務的演練,透過小組的實作,學生對於每個專案文件的使用也會更有感受。學習起來比較有趣、也更能夠融入、應用課本上的知識。
在PMP的考證上-老師會教授一套有邏輯的知識,對於考試不在是背誦及填鴨式教育,對我而言,更能夠運用且面對變化萬千的題目。
Q:創新PMP課程除了講師授課之外,還提供PMIS專案管理資訊系統與PMP模擬題庫系統的雙系統教學,您是如何運用這些服務協助您的PMP學習與PMP證照考試?A:PMP模考系統就是依照老師的規劃步驟完成,隨時可以使用系統去檢驗自己的準備狀況,不受時間限制。而且透過老師的TIP解答,和過去的學員提問、自己提問,和系統中的我要搜尋功能,很即時的可以解決問題。(很多時候老師大半夜還在解題,真的是辛苦了~)
PMIS專案管理系統,在我對於某個名詞定義無法了解透徹時,我會去翻開系統中的專案實作範例,去思考每個名詞存在的定義以及使用方式。
Q:市場上的PMP培訓單位眾多,請問您當初選擇創新PMP課程的原因,上完課後是否有符合您對PMP課程的期待?您是否願意推薦本課程,為什麼?A:很符合我的期待!當初選擇創新,就是因為我想學習的是一套能夠在職場上實用的專案方法論以及工具技巧。在比較了多家考證機構後,被創新的輔考內容、以及 周老師 在業界的實戰經驗所吸引!
在課程結束後,我相信自己會繼續在創新,延續學習的旅程。
Q:您對創新PMP課程或老師的任何建議?A:模考系統的部分,好像無法在行動裝置上應用,建議可以發展這部分的功能!
Q:最後,請對有心學習一套完整理論知識的學子們,給予您過來人的指引分享;也請幫正努力準備PMP考試的學員加油打氣吧!A:在工作又要準備考試的雙重壓力下,真的會很辛苦!但是真的要把握對知識熟悉度還高的狀況下,「集中、精準、一鼓作氣的」努力考上。千萬不要拖延,每天給自己設定目標,相信自己做得到,「堅持下去」就對了!!
台北場:每週四晚上7:30至8:30 地點:創新未來教室 (106台北市大安區瑞安街61巷1弄1號2樓) 填寫台北場說明會報名表 新竹場、台中場: 週一至週五歡迎來電洽詢 (02-66171766)
"PMI, PMP, PMBOK and the PMI Registered Education Provider logo are registered marks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Inc."